《原子習慣》運用身份認同的魔法,讓職涯發展成為你想要的樣子
《原子習慣》是培養習慣的經典書籍,運用行為改變的三個層次,點破難以養成習慣的根本原因。
行為改變的三個層次有結果、過程與身份認同,人們在培養習慣時,往往最容易將最外圈的「結果」設定為目標,像是「成功戒菸」、「成功減肥」、「成功出書」等。
而中間的「過程」是需要進行的行動,比如說「不去買菸」、「改變飲食方法」、「開始寫作」等。
最內圈的「身份認同」是指的是你相信什麼,你的信念、你對自己的看法,像是「我是一個不抽菸的人」、「我是一個體態標準的人」、「我是一位作家」等。
改變習慣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改變「身份認同」,因為行動的背後,要仰賴「信念」的支持,如果信念不符合行動,這個行動將無法長久持續。
所以順序要反過來,先相信自己是什麼樣的人,才有動力去行動,終將成為你想要的結果。
不管我們是有意識還是無意識地進行某些事情,都反映著我們的身份認同,越以某一種特定面向自豪,就越有動力去維持相關的習慣。
舉例來說,如果以自己的頭髮自豪,就越容易發展出保養頭髮的各種習慣;若以自己的肌肉為傲,就會花越多時間鍛鍊肌肉;若以自己做甜點的才能感到光榮,更會去精進自己甜點的手藝。
能運用自己「真心認同的面向」就是一個源源不斷的能量來源。
有些習慣是受到外在因素激勵而開始,但要維持下去,必須要你自己也認同,成為信念的一部分。
相對來說,如果你真心認為自己不是某種人,也會長久影響你的行為。
大家常聽到的「吸引力法則」在心理學裡面稱為「自證預言」,指的是自己相信某事會如何發展,並依據這個信念做出相應的行為,影響最終的結果。
所以,平常對自己說什麼樣的話,就會影響到後續的行為,進而產生不同的結果,如果說的是正向言語,例如「做得到」、「我可以」,產生對自己的相信,事情更有機會成功。
反之,常對自己說負向言語,像是「我找不到好工作」、「我都遇到爛主管、」「我方向感很差」、「我很難早起」、「我常常遲到」、「我運氣超差」等等,加諸在自己身上,就會盡力維持這樣的行為,只為了不自我矛盾。
不論是正向的還是負向的言語,都是在加深你對自己的印象,說出那些話的當下,所產生的感受,將直接影響你的行為。
接收他人的話語、瀏覽社群媒體,其實也有同樣的效果,就像如果每天吃的都是垃圾食物,久而久之傷身傷胃又傷腦。
所以,檢視自己身邊的人、接收的內容,你的家人、同事、主管、朋友、伴侶等等,會給你「鼓勵」還是「責備」,是給你「希望」還是「絕望」,學習過濾負向的資訊,要透過有意識的覺察,讓自己遠離有毒的環境。
回顧過往,對你有重大影響的人、你最常相處的人,是怎麼和你說話的?
這些話的背後是不是隱含著不同的期待,這些期待是讓你更好,還是讓你壓力大到喘不過氣,你會更清楚自己是如何成為今天的你。
將「身份認同」運用在「職涯發展」上
若希望自己找到理想的工作,卻不相信這是有可能的,因此不做任何努力,當然無法達到。
身份認同的具體化就是「習慣」,假設你想擁有符合自己期待的職涯發展,就得了解職涯發展會受哪些因素影響,你所知道的職涯發展順利的人,會做哪些事情?
舉例來說,可能會有持續精進自己、了解自己想要什麼、知道自己的優勢在哪、建立良好人脈等等。
那你就可以往這個方向開始嘗試,當你相信你就是會往好的職涯方向前進、相信會變好,會更願意去努力。
重複進行這些事情,養成習慣,漸進式朝自己想成為的身份邁進,我非常喜歡書中的這句話「你採取的每個行動都像一張選票,投給你想要成為的那一種人。」
習慣就是通往身份認同轉變的道路,所以,相信你是什麼樣的人,就去做那樣的事情。